探源普洱茶原产地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探源普洱茶原产地

书名:

普洱茶原产地

作者:

詹英佩

出版日期:

2007年4月

内容梗概

        关于普洱茶产地的争论,一直从未间断。《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世界茶源核心地,茶祖居住的地方——云南双江》作者詹英佩女士,从史籍记载、现存古茶树面积等不同角度,全面阐述西双版纳为什么是普洱茶的原产地,下滑一睹为快

内容亮点

概述

西双版纳为什么是普洱茶原产地?

澜沧江西岸九大茶山

澜沧江东岸古六大茶山


精读笔记



概述



西双版纳古茶山分布


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省南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唐代以前,除傣族外,还有布朗族、佤族、克木人、补过人居住在这里。西双版纳的原住民族至少在1400多年前已开始人工种茶,云南种茶的先民濮人(布朗族)在西双版纳山区定居已有1400多年(老曼娥、章郎有碑记)。中国最懂得种茶的民族汇居在西双版纳,他们在西双版纳和睦共处,相扶相助,共生共息一千多年。到明末清初西双版纳(车里宣慰司)已建成15个大茶山,茶园超过10万亩,15大茶山澜沧江以东六个:倚邦、攸乐、莽枝、革登、蛮砖、易武;澜沧江以西九个:南糯、勐宋、帕沙、贺开、布朗山、巴达、曼糯、小勐宋、景迈。

15个大茶山就是普洱茶最初的摇篮地,也是清代普洱茶能名重天下的资本和库源。改土归流普洱府置建后,15个大茶山进入鼎盛,按史籍所记清代普洱茶最高年产量8万担计算,15个大茶山全盛时面积至少达到20万亩,史书记载“几十万人入山作茶”。

15个大茶山为大明王朝、大清王朝稳固南疆产生过重要作用。




西双版纳为什么是普洱茶原产地?



追根溯源找普洱茶


勐海县古茶树


西双版纳(车里)是普洱茶的孕育地、原产地、主产区的定论和观点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西双版纳目前保留下来的5万多亩明、清时期的古茶园,便是今天人们检验它、断定它是否为普洱茶原产地的珍贵活史料、活档案。研究普洱茶历史,时间上最迟不能晚于明代,因普洱府成立时(1729年)普茶一词已经出现了109年。清军还没有入云南时的明万历末年(1620年),普洱茶已在“士庶皆用了”,车里宣慰司管辖普洱时普洱茶产业规模已初步形成。

从西双版纳古茶树形成的时间及明、清两代史书对普洱茶的记载来判断,普洱茶历史上有两个重要阶段,一是车里宣慰司阶段,二是普洱府阶段,两个阶段的转折点是改土归流。车里宣慰司阶段是普洱茶形成的阶段,标志产品——紧团茶。普洱府阶段是普洱茶走向辉煌的阶段,标志产品——七子饼茶。

研究、探讨普洱茶历史、文化,两个阶段都须关注,两个阶段缺一不可,否则,将说不清普洱茶源出何处,道不明普洱茶为何辉煌。



古茶园在车里宣慰司辖地上



明代车里宣慰司管辖普洱


普洱茶二百年前已名重天下,那么它当时最大的产地在哪里?答案可以定下,有古茶园作证,有老茶号为据,在西双版纳(车里)。

云南省茶科所有资料表明,直到1950年西双版纳还有10万亩明、清时期的古茶园,这已是明末普洱茶衰退后,茶园毁坏不少后的数字。这10万亩古茶园就是明、清时期普洱茶的原料基地,贡京城、送西蕃、铺东南亚、销英、法都是靠这个大仓源(六大茶山有几十个老茶号加工这10万亩茶园的原料),名重天下、誉满天下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含有历史积淀,更含有规模与量的数标在内。



《茶经》上为何没有云南茶?


昭通市盐津豆沙关古代是大唐与南诏的交界处,是四川进入云南的第一关,普洱贡茶也从这里运出云南。陆羽写茶经时,这里的关门正紧闭着


云南是世界茶树原生地早已为中外茶叶界的专家学者认可,凤庆县香竹箐留下的那棵人工栽培型大茶树证实,云南至少两千年前已开始人工种茶。今天要在云南境内找几棵千年以上的野生茶树或人工栽培型茶树实在太容易,全省至少40个县能看到。

翻阅中国几千年的史籍,从没哪一页记载云南人向云南以外的地区买茶,这说明云南自古产茶量就大,茶叶完全自给自足。但1200多年前茶圣陆羽写的《茶经》中却一点也没提到,这是为什么?

陆羽生活的那个年代,云南叫南诏国。陆羽写《茶经》的时间大约为公元760~780年间,而南诏国与大唐断交的时间为公元752~794年,陆羽写茶经的20年中,南诏与大唐正处于敌对状态。陆羽进不了南诏地,不知道南诏的银生节度诸山都产茶,更不知道蒙舍蛮早已懂得用茶与椒、姜、桂和烹而饮之的饮茶法。

天宝战争、安史之乱,使陆羽没能进入云南,这就是《茶经》上为何没有云南茶的历史原因。



七子饼的起源




说到普洱茶,中外茶人的眼光便要聚向七子饼茶,因为它是云南传统普洱茶的标志性产品。饼圆如月,每饼重7两(老称),七饼为一筒,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云南七子饼茶。

七子饼茶始于何时,如何得名,为什么要七饼为一筒,意寓着什么,人们说法不一。圆圆满满多子多福,这是近几十年来普遍的说法。再往历史深处寻,既然是独有的传统历史名茶,就应有个起源、出处。其实,七子饼茶的起源和得名时间并不遥远,是大清帝国的兴盛时期,是普洱府成立以后的事。

雍正十一年尹继善任云贵总督,一上任便从整顿茶叶入手,撤销思茅总茶店,决定将云南茶叶纳入国家法律管理。雍正十二年,尹总督上奏雍正皇帝,请禀在云南推行茶法,雍正十三年,清中央朝廷正式批准颁布了云南茶法,茶法规定买卖云南茶叶需持“茶引”,朝廷批准云南每年发“茶引”三千,每引购茶一百斤。云南茶法还特别规定交易之茶需为圆饼状,每个圆饼重七两,七个圆饼为一筒,每筒49两,每筒征税银1分,每张“茶引”可买32筒,上税银三钱二分,永为定制。云南茶法将云南上市交易的茶、外销的茶之形状、重量、包装规格用法律的形式定下。云南茶法出台,七子饼茶亮相,茶法催生出了七子饼茶。

茶法公布后,有了统一的计量单位,无论是加工的、收售的、收税的都方便的多。茶农、茶号加工茶,官府、土司、头人们不用去一家一户的检查,加工的茶如不按茶法之规定去做,一旦查出依法论处即是。

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工、销售、税收各个环节变得有序而透明。“双七”的规定为云南茶大规模加工制造、走向国内外市场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双七”就是云南茶的身份,是大清帝国户部批给云南茶的商标,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看见七两重的饼茶便知是云南茶。




澜沧江西岸九大茶山


南糯古茶山



南糯山古茶树


南糯山是西双版纳历史最悠久、面积最大的古茶区,现存古茶园12千亩,在云南所有的古茶山中古茶面积居首位,南糯山有享誉中外的800年树龄的人工栽培型茶王树印证着南糯山种茶历史的悠久,这棵声名远播的茶王树树围达2.4米,当之无愧为西双版纳的人工栽培型茶树中的头号王,至今还没有其他茶王树将它比下。

南糯山1万多亩古茶园中300年以上的古茶树占了大多数,对研究云南茶树品种的分类、形成、变化,对研究云南古茶史有重要价值。

南糯山有骄傲的历史,是云南机械制茶的发祥地、起始地。

1938年思普企业局在南糯山建茶叶实验场,委任白孟愚先生为场长。自那时起,白孟愚便组织人在南糯山开种了2千多亩新式茶园,种植方法不再是古时的满天星、顺坡栽,采用的是梯台式单行种植法,那是南糯山现代茶园的开端。

由于有南糯山茶厂这个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糯山一直是勐海县重点发展农业的片区,从1955年开始对老茶园进行修整改造提高了亩产量。1986年国家实施科技扶贫项目“星火计划”,当时的云南省茶科所所长张顺高带领科技人员在南糯山驻扎了三年多,培训、指导农民新植茶园8000多亩。当时种下的“云抗10号”“云抗14号”如今已成为南糯山哈尼人的主要收入来源,勐海上百家茶厂都争着买南糯山“云抗10号”“云抗14号”做发酵普洱茶,条索肥美,汤色红浓,滋味甘爽,既有看样,又有卖样,备受欢迎。



帕沙古茶山



帕沙老寨的1号茶王树


帕沙茶山在格朗和乡境内,目前保存下来的古茶园至少还在2千亩以上,从古茶园面积来看,已超过巴达古茶山,与勐海勐宋古茶山难分高下。

帕沙古茶面积大,无论大寨、小寨、新寨、老寨,寨寨都有古茶园,古茶园将5个寨子相接相连,有不少大茶树就屹立在寨子中间,老寨有棵茶王树树围已达2.1米,被云南省茶科所命名为帕沙1号。

苏湖离勐海坝子仅有20多公里,新中国成立后又是勐海县最早推广种植新茶园的地区,过去的古茶园大多被改造,如今保存下来的古茶树已非常少,丫口老寨、半坡寨六十年前古茶围村,现古茶树仅存几百株,大的已有七八公尺高,在苏湖各个寨子周围的地里还能看到许多被砍去的古茶树树桩,可以看出这些地过去都是古茶园。



贺开古茶山


贺开茶山古茶园


贺开茶山位于勐海县勐混镇,东接帕沙茶山,南接布朗山茶山,现有连片古茶园近万亩,古茶园主要分布在曼弄新寨、曼弄老寨、邦盆老寨、曼迈、曼囡等拉祜族寨。

贺开茶山的古茶园在西双版纳州所有古茶园中连片面积最大且最具观赏价值。从曼弄新寨到邦盆老寨七八公里长的山路,古茶树成带成片长着,举目望去大大小小的茶树,有的盘转扭曲、有的修直展臂,有的树冠如伞,从高处看、地处望茶园景致变化不同,一片茶林一幅画,令人赏心悦目。



布朗山古茶山


布朗山古茶林


布朗山古茶山位于勐海县布朗山乡,与贺开茶山相邻相接,是布朗族聚居之地。云南的民族、历史学家早已定论布朗族是云南最早种茶的民族,专家学者定论有理,在滇南、滇西南的20多个县只要有布朗族居住的古寨,就一定有古茶树,这种现象云南人称为“濮人种茶”。

“濮人种茶”的历史在布朗山记录得最完整、最鲜明,走进布朗山的每一个布朗族寨都能看到“濮人茶园”。布朗山最大的“濮人茶园”在老曼娥寨。

老曼娥是布朗山最大最古老的布朗族寨,其古茶园也是西双版纳最具考察价值的古茶园,面积大且连片,年代排列齐全,是濮人种茶的历史档案馆。3200亩古茶树千姿百态地铺展在山坡上,或秀直伸腰,或盘扭龙钟,或主干分枝,或树幅如伞,大至三人合抱,小至碗口粗细。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茶树在老曼娥都生长着,陈列着。

布朗山另一个大面积古茶区在班章,班章分为两个寨子,新班章和老班章。两个寨的古茶园面积二千多亩,这片古茶园与阔叶林混生,遮阴较好,枝叶浓绿,叶片油亮宽大,芽尖茸毛又厚又亮。勐海茶商评价班章茶耐泡,外形在勐海数第一,银亮的毫尖压在七子饼上养眼悦目,人见人爱。

曼糯是布朗族古寨,自然有古茶园。但曼糯的古茶园保留下来的已不多,寨子背后的山坡上还有100多亩,大多被矮化改造过。保存较好的是村头那片,这片古茶园面积不大,仅有100多株茶树,但这片茶树看上去很有气势,虽经几百年风雨洗刷却枝不枯叶不萎,棵棵杆直高大,围径超过100公分。古茶树排得很整齐,株距行距均在1.5米左右,横看侧看都成直行,让人窥出古时布朗人布穴种茶的规则。



巴达古茶山


巴达贺松1700年的野生大茶树


说起巴达茶山,国内外茶叶界人士对它都很熟悉。1962年在原始森林中发现了一棵树龄达1700年的野生大茶树,从那以后,年年都有国内外专家、学者、茶界人士前去光顾。

巴达是西双版纳州野生古茶树资源最集中的区域,经证实,巴达大黑山原始森林中有原始古茶树群落6000多亩。



勐海勐宋古茶山


勐宋古茶园


勐宋少数民族种茶的历史和南糯山一样悠久。

勐宋乡是勐海县的重点产茶区,不仅古茶园多,新茶园也有近3万亩,上世纪70年代,勐宋便是云南省茶科所良种茶叶和新式茶园重点推广示范区,勐宋如今保存下来的古茶园还有三千多亩,主要分布在大安、南木、保塘新寨、保塘旧寨、坝檬、大曼吕、腊卡等寨子。

保塘旧寨古茶园与新寨古茶园连为一体,面积一千多亩,茶树很密,大至两人合抱,小至碗口粗,年代不一,看上去如一天然古茶历史博物馆。勐宋最大最老的古茶树都集中在这里。

大曼吕盆地四周已没有古茶园,但大曼吕有四五千亩上个世界七八十年代种的新式茶园,勐海茶商评价,大曼吕的土壤不知富含什么元素,产的茶无论新老口味都非常香。



曼糯古茶山


曼糯古茶园


曼糯是勐往乡最大的布朗族聚居地,根据“濮人种茶”定律,曼糯有古茶就容易理解。曼糯的古茶园面积大但受损比较严重,成林连片的少,茶树分散,但从现存古茶树占山面积来看,一百年前茶园没损毁时面积至少在5000亩以上。

五六十年的遗忘,自然的人为的损毁,使曼糯古茶园伤痕累累,即使如此,至今曼糯留下的古茶园仍还有2000多亩,从可采摘面积、产量来看,它并不比巴达、倚邦、莽枝、革登、攸乐古茶山中的任何一个少,还给曼糯以古茶山地名,曼糯今日也有资格受之。



景洪勐宋古茶山


云雾缭绕的勐宋古茶山


勐海勐宋,版纳人称大勐宋,景洪市的勐宋是个村委会,版纳人称之为小勐宋。比起其他几座声名大噪的古茶山来,景洪勐宋古茶山完全有资格与之比肩。小勐宋古茶园比较集中且连片,面积超过5000亩。

小勐宋的古茶有两个品种,一种苦味极淡,勐宋人称它为甜茶,一种苦味极强,称之为苦茶。小勐宋的苦茶在西双版纳是孤品,今天走在小勐宋街上,只要看见有外地人,十有八九是去买苦茶。



景迈古茶山


景迈古茶园


景迈茶山的茶,清代既要贡给孟连土司,又要贡给车里宣慰。

景迈山的茶,茶味柔和,多投些茶汤也不苦涩。景迈的芽尖茶是珍品,毫厚银亮。景迈茶山的古茶园非常美,茶园平整、茶树浓绿,茶林中还有古道,颇有古茶公园的景貌。




澜沧江东岸古六大茶山


 澜沧江以东的古六大茶山在精读《古六大茶山的秘密》一文中有详细介绍,此处仅作简述。江东古六大茶山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和景洪市境内,分别为:倚邦、易武(漫撒)、攸乐、革登、莽枝、蛮砖。

普洱府成立后,雍正七年六大茶山从车里宣慰司的辖地中划出,清政府将六大茶山定为贡茶和官茶采办地,在清政府的直接掌控下,六大茶山发展迅速,成为清代普洱茶的主产区。

普洱茶从藏在边地人未识到名重天下、誉满四海,普洱茶这段迅速崛起的历程,这段厚重的历史,就刻写在六大茶山。






普洱茶,以“普洱”之名享誉天下,但其原产地不在普洱,在西双版纳。史籍记载、现存的大片古茶林,均是对这一结论最好的论证。从古时到现在,知名度较高、备受欢迎的普洱茶品,很多都是产自西双版纳。


本文发布的内容系原书内容的精读笔记,不代表平台认同的内容和观点,更多有关普洱茶的历史人文、勐海茶厂的前世今生、15大茶山的详实记述,请移步至《普洱茶原产地:西双版纳》